最近,看了一张图片,图片上有很多供销社的牌子,这类牌子对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非常熟悉,因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处可见,为何今天这些牌子又重现江湖了哪?
今年以来,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事件是:有些国家迅速限制了口罩、防护衣、药品的出口,这些国家包括韩国、泰国、印度(印度直接限制了26种药品出口)等。这直接导致这些商品在欧美的价格暴涨甚至出现了短缺,比如,德国公开宣称自己有200多种药品出现了短缺,美国出现了医用防护服、检测试剂盒和部分药品的短缺。
这重重地给那些白左一记耳光!
在美国对全球经济和军事具有足够的桶志力时,经济全球化没问题,估计那时任何国家都不敢封锁商品出口,因为这会招致美国十分严厉的惩罚。但2011年美国出现债务危机之后(美国国债评级被标普下调),美国对全球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掌控力剧烈下降,形势变了。
白左们在这几年还在畅导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继续将一些生产基地迁徙到其它国家,这里的利益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很多国际大公司不断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但我们研究哲学的人都知道,正反、左右、阴阳总是相伴相生的,那么,在国际大公司的利益增加时,肯定要付出代价,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哪?
代价就是牺牲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在美国对全球政治、军事、经济的掌控力十分强大的时候,这种经济安全问题是不存在的)
现在,长期牺牲经济安全就让欧美付出代价,医疗设备和药品的不足就会威胁无数民众的生命。
可以想到的是,现在欧美各国的管理者都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比如,特朗普(他不是白左)、默克尔怎么面对药品短缺的问题?怎么向选民交代?一旦有人因药品不足而死亡,预计他们会面对民众火山爆发一样的冲击。
用国家机器强制进行产业重建是它们唯一的选择!重建那些对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国计民生具有决定作用的产业,生活必需品都在这一范畴。医药(医药中间体)、医疗用品等行业的海外投资必定受到最严厉的审查,而包括钢铁、基础化工、基础原材料等产业也一样会受到严格的审查,因为这些行业是维护一国经济安全的基础。同时,为了让这些行业企业不断加大在本国的投资(这是重建经济安全的基础),欧美国家会快速提升这些商品的进口税,目的是逼迫那些国际企业必须在本国进行投资。
可从二战之后开始,亚洲和其它一些地区就在建设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欧美逼迫那些国际企业在本国进行投资,就会对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带来严重的冲击:
第一,实业资本外流是必然的。欧美要在本国重建产业链,重建国家的经济安全,实现涉及经济安全的商品门类自给自足,国外产业基地的重要性就必然下降,它们就会出售部分股权或全部出售,导致资本外流,这种压力在未来两三年都会成为很多国家的汇率压力,也会推升通胀。
第二,对欧美的出口减少,就会减少这些国家的出口外汇收入,这一点预计在半年至一年之后就会明显显现。预计今年开始,全球贸易量会持续下滑。
第三,当全球贸易量下降之后,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收入减少,进口就会受到制约,那些对进口能源和农产品有巨大需求的国家就会承受压力,最终,就会回到个人需求受管治的时代。而配给制可以平均分配物资,避免穷人因买不起基础商品而导致社会动荡,同时又可以强化中央权力(紧缺经济学),就会被很多国家重新采用。
如此,也就理解本篇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些供销社牌子的意义了。
所以,未来一年到两年,是十分关键的时间段,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时候的选择会决定后半生,那就是必须进入社会的强势阶层。也因此,我在17年的朋友群中就强调,一定要积累自己的势,也就是逐渐进入社会的强势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