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辫子,人的估值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自己的发式,成年之后,除了必要的修剪,不可随意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簪盘在头顶,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宋明时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著名事件就是割发代首,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割发可以算是不孝之大罪,所以曹操就在军前割发代首以明军纪。

这背后代表的是什么含义哪?这实际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气节,头发就是标的,宁死也不能损伤。

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兴盛的时期是百花齐放时的战国时代,百花齐放的内在含义是一种包容,任何文化都可以得到自由的发展,彼此互相竞争,这与当代很多国家把尊重不同的信仰或文化写入宪法的含义是一样的,还有些国家反对种族歧视,也是一样的含义,反应的都是包容的文化。

虽然战国之后的两千多年再也没有重现那种文化的鼎盛繁荣,但在两个时期还是对这种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所外延,其一是隋唐时期,其二是元朝时期。

隋唐皇室的血统中,外族占大部分,比如唐朝以胖为美,妇女改嫁被认为是正常的,兄弟过世之后嫁娶他们的妻妾也很常见,等等,这些都不是汉族的传统习俗,所以,也就可以说它们有很大部分是外族血统,延续了外族的文化习俗。而元朝的皇室完全来自蒙古高原,当蒙古人征服了中亚和阿拉伯的大部分地区之后,在上层社会中又混杂了很多中亚和阿拉伯人士,当它们进入中原时,也将蒙古高原、中亚和阿拉伯文化带入了中原。

无论是隋唐时期还是元朝时期,虽然其它政策有所不同,但对待文化的政策却大致一样,都是兼容并蓄的政策。隋唐自不必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胸怀极为宽广的时期,唐人展现的最主要的一面就是雍容大度,虽然皇室主要信奉道教(武则天曾出家当女道士,唐玄宗甚至亲自为道德经做注释),自然让道教得到发展,五代时期传入中土的佛教也得到发展,而当时自域外的****、景教、拜火教、摩尼教、藏传佛教等都可以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元朝可以看作是隋唐的翻版,无论是原来就在中土的文化还是来自域外的文化都有比较充分的发展空间,还将波斯的天文、地理、数学等引进到了中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会塑造什么样的人格哪?

对信仰的坚守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几件事可以作为具体表现,其一是齐太史秉笔直书“崔杼弑君”;其二是燕国勇士田光因“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而自刎;其三就是苏武在北海牧羊十九年,等等,还有很多历史事实都在证明一点,那就是作为“无形生命的信仰”比作为有形生命的肉体更重要,这是汉人真正的标签。

日本人自己说自己继承了宋朝。日本人一旦失职或声誉受到影响,就可能自裁,也是因为它们认为无形的生命重于肉体的生命,这是根本的缘由。

既然文化是包容的,各种思想和想法就充斥在社会中的各个角落,这就要求所有的国民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没有独立思想的人,是非无法分辨,善恶无法分辨,生活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娶什么样的老婆,甚至该怎么走路都不知道,这样的人在社会上简直就是无法生存。所以,在包容的文化氛围之下,就要求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都有独立的思辨能力。此时,任何人都无法成为社会的核心,只有族群的信仰、良知才是社会的核心,这个核心外在看起来是无形的,实际是有形的,民族凝聚力也就体现在这里——因为有共同的信仰!

但清朝开始,一切都改变了。

我们知道清朝入关时曾经进行了剃发易服,即对占领地区推行剃发令,强迫汉人变换发型为满洲人发型并穿着满洲人服饰,这改变的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带来了汉人激烈的反抗。1644年4月22日,清军在一片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入了山海关,随即令城内军民剃发。5月初二,多尔衮进北京,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此后又多次颁布命令。

伴随剃发令的自然是汉人不断的反抗。如京东三河民众就起事反对剃发,此后,不仅原先准备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辙,连已经归附的州县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树帜反清。

6月15日,清朝通告全国军民剃发。下令各地限公文到达的十日内完成剃发,违令者死。地方官员如果上奏反对,“杀无赦”。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流传,在福建还流传着“留发不留人,留棺不留屋”的说法。在常熟,“清兵见未剃发者便杀……名曰‘捉剃头’”江阴人民以“头可断、发绝不可剃”的口号对抗清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由陈明遇、阎应元领导军民抵抗,死守城池八十一日,杀死清兵数万人,阎应元最后留下辞世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贼,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顺治二年八月二十日,江阴城破,清兵屠杀三日。嘉定人以“为我保此发肤”的口号,抵抗清兵二十余日,城破之后清军屠城,这是嘉定三屠的第一屠。

总之,为了剃发和保发,在清朝建立开始阶段,这种战争波及全国,甚至比清军与南明和李自成大顺军的军事对垒影响更大,也持续的更久。但基于清朝击破南明和李自成的大顺军之后,建立了强大的武力优势,最终清朝以鲜血为代价,在全国完成了剃发,这对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强权和武力击败了华夏民族自古形成的信仰。

第二,强权成为了华夏社会唯一的核心,普天下都要对高度集权的清朝皇帝叩头,崇拜强权的模式开始了。

第三,与强权的社会模式相伴的,就是清朝大力推行由自己阉割之后的儒家文化,以伪儒家的等级文化为强权社会体系服务。

从此,清朝以武力为依托,摧毁了一个民族的信仰,摧毁了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维的文化模式。这种摧毁是个过程,满清的***都是为这个摧毁过程服务的,社会上任何人都绝对不准许发出与满清皇帝不一样的声音,如果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就株连无数。

信仰被强权代替,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被一个声音代替,就是清朝所完成的过程,从这个含义来说,清朝的集权过程是极其“成功”的。这种“成功”到了什么程度哪?辛亥革命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要求国民剪辫子,对于这种强行剪辫子的运动,是十分值得商榷的,因为剪辫子很容易,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但要人们重建心中的信仰,要让人们恢复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却不是短期的事情,需要几十年甚至数百年才能实现,这与让人们“剪掉辫子”的过程是一样漫长的。事实也是如此,由于人们开始恐惧信仰、恐惧具有独立的人格,有些人居然恐惧的上吊自杀了。在当时,对于剪辫子态度最积极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公务员,一种是唱戏的。公务员代表政府,政府说要剪辫子,公务员当然要带头,也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自己的合法性,所以警察、办事员们早早就把辫子剪了,然后上街替行人剪辫子。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场面,可惜没有画家给记录下来:被剪掉辫子之后,有人摸着后脑勺,凉飕飕的感觉让他怅然;有人手里还攥着辫子,怔怔地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这个“文物”;有人兴奋地大叫,有人出钱请每个剪了辫子的人吃一碗大肉面……,等等,丑态百出。唱戏的为什么对剪掉辫子持欢迎的态度呢?因为实际上的需要。唱戏的总要化妆,那根辫子太碍事了,而且睡觉时那根辫子怎么摆都不对劲。所以一听说革命了,不能留辫子了,第一个响应的就是京剧大师梅兰芳。梅兰芳觉得剪辫子简直是个德政,不仅自己剪了,还拿起剪刀替自己身边的人剪。他有两个仆人,一个是聋子,一个是大李。聋子晚上睡觉沉,又听不见,梅兰芳就趁他睡着的时候偷偷剪了,第二天聋子醒来发现辫子不见了,差点嚎啕大哭,但没办法,没了就是没了,梅兰芳用这个办法剪了很多顽固派的辫子,大李是最顽固也是最精明的,他生怕自己的辫子也被暗中剪掉,于是睡觉时都把辫子藏在身子底下,让梅兰芳无从下刀。梅兰芳连盯了三、四天都没找到机会,后来他终于等到大李的辫子露出一点来,赶紧出手,但可惜辫子只剪了一半,第二天,大李哭丧着脸找梅兰芳的伯母诉苦,但半个辫子也实在不像话,也只好彻底剪掉了事。

到此只能说,让一个民族放弃信仰、停止思考、丢掉独立的人格很难,需要清军的屠刀和两百多年的时间来完成;当一个民族习惯了没有信仰、没有人格、不会思考之后,让他们建立信仰、站起来独立思考、保持独立的人格更难,即便屠刀也难以实现,远远不像剪辫子那么简单。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cloudradioo.com/rusong/216211.html